理论探索>>


周建霞:准确把握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政策四个重点

2021-04-06 17:28:44   作者:周建霞 来源:河北党校报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有关财政政策总基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具体需要学习和把握的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重点:

一、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减税降费总思路是“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减税政策重在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市场主体应享尽享。

一是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重点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小微企业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等的主要就业场所,税收优惠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这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减少。

二是降费政策,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违规设置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航空公司应缴纳民航发展基金的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在减费管理上,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二、财政支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政策体现如下:

一是财政助力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能力。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才能提高消费,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着力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改善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促进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才能提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和意愿,支持健全教育、养老、医疗、育幼等政策体系;加强城乡融合发展,扩大县乡消费,支持加快补齐农村流通体系短板,快递进农村。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促进产销高效对接。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公交车运营。

二是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和发展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是根本。

三是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2021年继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一重一新”是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另“一新”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安排350亿元,健全成本分担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在资金支持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化债券资金使用,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增加100亿元。

三、做好财政收支稳妥平衡

2021年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650亿元、增长8.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0120亿元、增长1.8%,赤字35700亿元、比2020年减少1900亿元,调整后收支总量相抵。做好对冲平衡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财政政策略有收缩。2021年实际可用的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表现为:赤字率有所降低,因财政收入比去年有恢复性增长,赤字率从3.6%下调到3.2%左右,超过3%警戒线安排,既体现出政策的连续性和积极取向,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决心,又释放出我国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精准滴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适度减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拟安排3.65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000亿元,主要是已发行的专项债券规模较大,政策效应在今年仍会持续释放,适当减少新增专项债券规模也有利于防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风险;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疫等一次性支出大幅减少,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保基本民生等支出可以通过正常渠道给予保障,相应地,不再实行特殊转移支付,回归执行正常转移支付制度。

二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继续保持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坚持过紧日子,节用为民,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地方财政也要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更多宝贵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三是财政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预算内部调整,全国政府性基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961.84亿元;调节中央与地方支出比,在实际新增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压减本级、调整结构,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中央财政本级支出要负增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长7.8%,增金规模9500亿元;增加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比,2021年一般性转移支付75018.34亿元,增长7.8%,其中,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增长6.1%,支持地方落实教育、养老、医保等领域共同财政事权有关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9.2%,高于中央本级支出增幅9.4个百分点,体现了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力度、增强困难地区财政保障能力的政策导向。另外,也要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

四、围绕“六稳”做好两个关键工作,保持财政可持续

一是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2020年创新实施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新增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新增中央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为基层落实“六保”任务及时补充了财力。2021年在保持现行财政体制、资金管理权限和保障主体责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大中央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纳入直达机制范围,涉及中央财政资金2.8万亿元,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二是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从国家总体安全和经济财政可持续发展出发,坚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动摇。高压严监管,将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作为红线、高压线;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债务风险负总责的要求,指导督促地方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推进数据比对校验,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完善长效监管制度框架。同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优化财力分配格局,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加强县级“三保”运行监控,精准高效安排使用资金。严格落实县级财政保障责任,对违法违规挪用“三保”资金的,严肃问责、处理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