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程瑞山:念之思之 持之以恒

2025-04-20 06:45:40   作者:程瑞山 来源:河北党校报

创建一流党校对教师素养提出高要求,做好学问乃其中之一。怎样做好学问?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体悟。而今受邀写些“我是怎样做学问”的文字,颇感诚惶诚恐,因为很难说自己已经把学问做好了。思来想去还是结合自己在党校的30年职业生涯,把其中的酸甜苦辣与些许感受做一梳理呈现给各位吧。

我是1995年调入省委党校的,从此一直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搞教研。常言道,三十而立。而自己,是而立之年才真正开始职业生涯,只能是静下心来,尽快适应党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我笃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接受的系统化学术训练让自己终身受益,也相信勤能补拙,于是开始对照职业要求,注意扬己之长,多读书、多思考、勤动笔。1996年单位团委组织青年教职工参观西柏坡,回来后我写下题为《感悟西柏坡》的小文刊发于校报。那年还撰写了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动力传导机制和如何理解现代化的两篇文章,后者以《现代化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为题发表于校刊。一年后,在时任科社部副主任金丽薇教授的指点下,对自己一篇论述精神文明建设动力传导机制的文章加以修改,形成《开创农村精神文明新思路》一文,并参加省社科联在宁晋县召开的理论研讨会,后来该文又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这些开始让我找到做科研的感觉,甚至开始念念不忘,初步形成了做学问的动力正向反馈。

有了做学问的动力,就容易把握住机会。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召开理论研讨会和纪念大会,此前单位转发了省委宣传部征集参会文章的通知。见到通知后,我觉得这是检验自己作为党史党建专业研究生能力素养的机会,于是着手思考选题,扎进单位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了初步构想后,向时任科社部主任刘土尧教授请教,得到其首肯鼓励。接下来一两个月,我集中精力埋头思考撰写,此间多次往返市里,到省图书馆查阅核对资料,最终撰写出关于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万余字文章,后又几经修改打磨。功夫不负有心人,《试论周恩来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一文与河北省另两篇文章一起,成功入选中宣部等八部委主办的理论研讨会,本人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理论研讨会和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大会,不久该文又刊发于《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可能也是由此开始,自己对做学问在念念不忘的基础上,又有了些许的好之乐之。

尽快形成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对做学问很重要。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知识分子一样,本人来自农村,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挥不去抹不掉。在下班与党校学员的接触中,听到许多他们对农村村民自治的讨论,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促使自己开始对此领域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1998年,本人有幸参加了河北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调研,得以深入乡村一月有余,这使我对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于是撰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的文章并在校刊上发表。同年,我参与了金丽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的研究,负责撰写农业农村方面的章节,还参与了刘土尧教授、省社科院赵金山研究员主持的省社科规划课题的研究,负责农村基层治理方面的内容。1999年,本人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课题“新时期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及其对农村政治稳定的影响”,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开始形成。此后,随着研究的拓展深化,进一步关注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如何适应村民自治的新环境,2001年以“村民自治条件下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机制创新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并获准立项,研究成果《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研究》于2002年公开出版。

有了研究领域的重点,又不能局限于此“点”,还要注意研究的“线”和“面”。所谓“面”是研究视野的相关拓展,“线”是“点”的延伸。由于工作需要,2003年前后,我开始转向政治学,于是集中一段时间大量阅读该领域经典,把握其学术规范。同时,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和党校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思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问题。几年间先后主持完成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机制研究”,参与完成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进领导方式方法”等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原则的运行机制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结构》《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体制改革》等文章。虽然这些不是专门针对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但这几年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不自觉地为农村基层治理研究奠定了比较宽厚的知识学术基础。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中央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了新的定位。得益于在这方面拥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积累,我发现在基层群众自治层面仍存在一些意见和分歧。于是经过深入思考,在提升制度运行质量方面形成思路,并以“提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运行质量研究:村民自治的视角”为题申请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再次有幸获准立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学者推崇的求知方式。但除了多读书,我们还要读好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多读本领域经典,还要形成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最好读后能形成读书笔记甚至体会文章。我自己购买的书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等,读过几遍后,旁白处标注得几乎密密麻麻。当年读过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书后,撰写并发表了题为《读史四题》《制度演进的力量》的体会文章。读过《邓小平文选》等书后,撰写并发表了题为《邓小平政治建设思想初探》的文章,我还携此文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即使是教孩子读《伊索寓言》时,我也撰写并发表了题为《从寓言中品味政治》的文章。“行万里路”,就要通过自己努力加借助外力为自己搭建起对外沟通交往的平台。所在单位是我们和外界进行沟通、助力走出去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一向外界推介展示自己的舞台。我进入党校工作后,很快与省社科联建立起联系,2001年后又通过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50人工程等渠道,与省委宣传部建立起联系,藉此先后与省内学者一起到广东、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受邀担任省党的建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与省委组织部建立起联系,参与其组织的调研课题等工作;通过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平台,先后赴上海、南昌、重庆、南宁等地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同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以上对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展可资利用的研究资源大有助益。

在即将告别职业生涯之际,写出如上关于做学问的琐碎文字,以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最后还想表达的是,回望自己从一名职场新兵到做出些许成绩,个人努力因素固然重要,党校这个平台同样重要,党校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坚强后盾,是我们得以出彩的广阔舞台。我相信在这个舞台上,后来者一定会书写出不辜负时代的华美篇章。

【作者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