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夯实改革的经济基础,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抓住重点,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第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决定》的这段话“活”字出现了三次,充分说明了“活”的重要性。其次,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更多机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决定》提出要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形式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可使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再次,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等,这些制度都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第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只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第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决定》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将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只有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决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强农惠农富农,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只有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第五,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才能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提出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等等。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进深层次改革,必将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空间。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作者系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