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有效提升农民思想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近年来,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比如深挖陶瓷文化资源打造的井陉陶瓷水镇、引进资源共建的馆陶粮画小镇、借力乡贤谋划的梁家营书画艺术小镇等,都是以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但同时也应看到,乡村文化振兴仍存在村民对乡村文化认同感的缺失、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挖掘利用不足、乡村产业对文化建设的支撑力偏弱、乡村文化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与失衡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从县域基层的角度,可以选择以下方面作为突破点。
一是系统化挖掘和宣传村史,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村史馆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关乎几代人的成长记忆。要深入挖掘乡村地名历史、遗址历史、红色历史、农耕历史、祖先历史、家风家训、乡贤资源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村编写村史,建设村史馆,建立情感连接、传承集体记忆。建好用好村史馆,不仅能记录历史、留住乡愁,还能让人们从过往的奋斗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更好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加大在村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宣传,使其在对家乡的了解中感恩祖辈、热爱家乡、传承历史。邯郸市曲周县对此进行了有益尝试,目前已实现乡镇文史馆全覆盖,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和触摸乡村记忆,不断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是坚持“全民参与、全民共乐”,丰富乡村文体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要立足激发乡村文体活动的内生动力,发挥县级统筹和整合能力,宣传、文旅、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加大协同力度,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和时间节点,在广场舞、唱歌、象棋、乒乓球等群众基础广、喜爱程度高的文体活动方面,策划一批全民系列品牌文体活动,让农民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建设本地“一库一队伍”,即精品文艺作品库和群众志愿演出队伍,围绕赞美本地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城市建设、群众幸福生活等,支持县域文化能人、文化名人培育一批原创优秀作品,组织一支群众志愿者队伍,常态化排演本土的节目,家乡人演家乡事,真正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利用好本地文化场所、旅游资源,主动对接引进一批省市高端文体活动和赛事,把全县文化氛围拉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得到高端艺术熏陶的同时,不断提高当地的知名度。
三是着力发展“一村一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最忌全面发力,要充分依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基础资源等禀赋,科学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利用好闲置宅基地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政策,精准选择适合的产业方向进行开发和经营,以差异化定位实现突围,赢得市场。要重视因地制宜,鼓励有山水和旅游资源的乡村聚焦休闲康养、创意设计、文艺演出等文旅产业,农业主产区乡村聚焦品牌“土特产”、手工艺制作,有产业优势的乡村聚焦产业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探索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打造一村一支柱产业,解决农村人口就近就业致富等问题,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四是找准切入点涵养文明乡风,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要鼓励和支持乡村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文明乡风建设。如有的村文艺活动组织得丰富,有的村尊师重教,有的村重视非遗传承发展等。这些都是文明乡风建设的群众基础和情感基础,以此为切入点和建设重点,极易得到村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持续培育、大力宣传、以点带面推动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工作,潜移默化培养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不断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改善村民精神风貌,增强乡村的凝聚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我们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文化元素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乡情更加浓厚、乡村更加美丽、乡风更加文明,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作者系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赵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