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王士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2023-03-05 11:34:07   作者:王士涛 来源:河北党校报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视野与格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与伟大情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追求正义的崇高信念,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大同、同舟共济的实践推动与使命担当。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

“坚持胸怀天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类求解放”的政治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践行为人类谋利益的人生理想,写下 《共产党宣言》等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又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简短有力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之发展,鼓舞全世界无产者相联合,掘资本主义社会之墓,揭资本私有之恶,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扬弃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支撑,以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总结了“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大格局。细言之,大党之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以人类发展进步的广阔视野探索合作共赢的大道。

“坚持胸怀天下”落实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行事。毛泽东 1919 年在《湘江评论》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运用“我们的天下”这个掷地有声的语汇,毛泽东呼吁志同道合者共同救国救天下,“我们”的作为直接影响国家之兴衰、社会的进步或落后、天下之兴亡,唯有秉持担当作为的进取心,才能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奠定基础,才能为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建立功业。同时期的蔡和森亦是一位胸怀天下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说:“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此外。”蔡和森通过比较从西方文化引介当时中国的各式主义,觉察到社会主义改造方案普遍适合当时的各国情况。这些杰出马克思主义者探索救国救民方案的事迹,生动诠释了“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标识。

“坚持胸怀天下”是渊源有自的中华文化核心观念。其内容一方面展开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节次,修身为本,平治天下作为实践追求,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另一方面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教化天下万民。独特的“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基本观点,经由长时期积淀成为文化基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天下情怀、贡献世界的抱负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简言之,“坚持胸怀天下”接续了华夏民族的古老情结,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多次引用相关典故,或引用古语、阐发新意说明道理。在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强调“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便是借用儒学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思想,阐明金砖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共享经济发展机遇的主张,助力新兴经济体经贸往来;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宋代吕祖谦的议论“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意在说明世界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类是在一次次战胜考验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承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希望自身好,而且希望别国也好。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高度,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授人以渔等政策主张,坚持义、利的相和,更是赋予“胸怀天下”新的时代内涵。总之,“坚持胸怀天下”融入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情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行的崇高信念,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是建设更美好世界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中国的“天下观”,既从世界看中国,也从中国看世界,把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相结合。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关注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问题。放眼当今之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关乎世界未来走向,对此中国共产党倡导内外相融通,提出“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丰富新形势下多边主义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际行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不走资本原始积累的殖民扩张道路,拒斥近代西方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推崇行天下之大道。

“坚持胸怀天下”的大道是建设美好世界的现实选择。一方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中蕴含先贤推许的“公天下”政治秩序,此愿景印证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促进政府间会晤与民间友好往来,确立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协同应对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另一方面,“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明、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由于不同而更需要文化互鉴。中国共产党人既助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又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保障文明文化多样性,创造性继承并弘扬“四海一家”的天下情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一个与世界共赢的中国,将让明天的世界更美好!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既有中华文化提供精神支撑,又有具体路径和现实关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阔进程,实现“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更好地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为推动建设美好世界作出贡献。

(作者系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