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校声音>>


谢觉哉诗词中的革命风范

2022-07-25 15:55:25   作者:刘建军 来源:学习时报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是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的革命老人,有着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是延安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在繁忙的革命工作之余,谢觉哉写下了大量诗篇。董必武称赞他:“传家绝业诗千首,报国多方笔一枝。”林伯渠也赞誉他:“清词如海复如潮,健笔春秋百万刀。”他的诗,是他漫长多彩革命生涯的真实记录,是他对党对人民一片丹心的真切表露。

为党献身常汲汲

谢觉哉1884年出生于湖南宁乡,自幼勤于读书,1905年,考中秀才。经历和目睹了国家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的现实后,谢觉哉无心科举,决意“从旧的壳里钻出来”,前往长沙寻求革命道路。1921年,经何叔衡、毛泽东介绍,谢觉哉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经何叔衡、姜梦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谢觉哉的革命意志非常坚定,当时便立下了“革命前途未可知,我已以身许党”的决心。大革命失败后,谢觉哉没有消沉,而是在信仰上更加坚定。在离长沙去汉口前夕,他为悼唁病逝的堂弟,写下一首挽联:“性命等于小埃尘,频年苦里愁中,剩下皮囊归昊土;世界若无大改革,自此生来死去,有何趣味在人间。”表达他立志改造社会的坚定信念。1927年冬到上海工作后,他以诗代信,写给家人:“别友离乡更国忧,年来事事上心头。……家乡有问音书杳,沧海萦怀涕泗流。双鬓渐皤心未已,不堪四十五春秋。”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1931年秋,谢觉哉被派赴湘鄂西苏区工作,1932年9月21日被俘。被俘后,他以为必死,自念没有走错路,革命一定会成功,所以从容面对,心情平静。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他才于1932年12月31日脱险抵达上海。回顾这段时间的遭遇,谢觉哉在黄浦江畔写下了《自洪湖脱险抵上海作》一诗:“百日难已过,百日后如何?黄浦翻寒浪,洪湖惜逝波。热血漫天洒,愁云匝地峨。此心犹耿耿,未惜鬓毛皤。”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气势猖獗的愤怒和对洪湖苏区失陷的痛惜心情,更表达了为党献身的坚强决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46年3月,谢觉哉回忆起被俘一事,写下“成仁取义安闲甚,十四年前一瞬间”的诗句,表现了当年置生死于度外的豪迈气概。

谢觉哉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离开家乡湖南,到1937年已经10年。1937年春,他以诗代信告诉家人:“取义希往哲,随波陋时英。……别离何足惜,贵不负初衷。国破家宁在,貌衰心尚童。”简洁凝练的诗句中,抒发了爱国和革命到底的情怀。

此外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有《抗日战争胜利》《送别前方诸同志》等多首诗都表达了他对党忠诚,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

与民谋利更孜孜

1949年10月,谢觉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他孜孜不倦,一心为民谋利。1950年1月21日,在给长子廉伯和次子子谷的信中,谢觉哉写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注: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信中赋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倌。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他把自己比作从前的长工周老倌,就是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1959年4月,70多岁高龄的谢觉哉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法院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经常忙碌到无法正常休息。当时有人担忧谢老身体劳累,劝他说年岁大了,法院的工作就挂个名算了。谢觉哉深知自己担负的是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他以“‘挂名’和‘务实’”为题写下一首诗,诗中言“名是实之宾,无实何能名?名在职斯在,失职责不轻”。他以鞠躬尽瘁的工作,实践了他对党和人民的誓言。

1962年1月,谢觉哉到湖南长沙调研,有人去看他,被警卫人员所拒。他事后得知,极为感慨,写下《在长沙》,诗中言:“政情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表达了要扫尽官僚主义的态度。谢觉哉常说,新社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不应有官气。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群众中的一员,很重视与群众的联系。

谢觉哉反复强调提高办案质量,“把案子办得更准确、更细致、更踏实,做到不纵、不宽、不漏、不错”。1963年4月,谢觉哉在浙江考察工作时,看了越剧《胭脂》,认为这出戏对做审判工作的人很有启发意义,便写了一首诗给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念之忽差毫厘,毫厘之差谬千里。胭脂一剧胜神针,启智纠偏观者喜。”他始终强调法院工作一定要对人民负责。

毕生自修无尽期

谢觉哉一生好学深思,谦虚谨慎。董必武称赞他“流年算已周花甲,好学深思老不疲”。

谢觉哉走上革命道路时年龄稍长,入党时,已过了40岁。他在回忆参加革命道路时说:“照例,人过四十,是走下坡路了,家庭、儿女、生活的牵连,锐气的渐降,不易再急进,就是以前急进的也不少逐渐后退。然而我不同,……我就是这样于四十岁以后踏进了一条伟大而又艰险的革命大路,且似乎有准备地踏进了这条路。”尽管年龄大、身体弱,谢觉哉在革命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理论、不断锤炼党性,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国事繁忙的建设年代,数十年如一日。

谢觉哉胸怀坦荡,严于律己。对于自己的革命生涯,他认为“毕生自修无尽期”“生平所为皆可对人言”。1943年谢觉哉虚岁60,元旦这天,他口占一诗:“曾过两万日,欣逢六十春……事已年年旧,行须日日新。重生今打算,未惜鬓毛陈。”从这年1月开始,他接连写了10篇反省回忆,“好的坏的,和盘托出”。同年5月1日,他写了一篇《六十自讼》,说: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那么行年六十,也应该设法弥补五十九年以前的缺点,能够对党有较多的贡献。文章还用这样的诗句作为“自讼”的奋斗目标:“未肯容颜老,犹争意象鲜……不羡松乔寿,重研马列篇……待补当年阙,还过日六千。”

谢觉哉认为加强自身修养,不是件易事,既要有集中学习的“紧火煮”,也要有长时期的思想上教育与行动上实践的“慢火蒸”。他在《拂拭与蒸煮》一文中用诗来阐发自己参加整风学习的心得:“紧火煮来慢火蒸,煮蒸都要功夫深。不要捏着避火诀,学孙悟空上蒸笼。西餐牛排也不好,外面焦了内夹生。煮是暂兮蒸要久,纯青炉火十二分。”

1945年11月,谢觉哉写下一首诗:“客观研究每嫌少,成见芟除尚自深。何物挡君前进路,最难二字是虚心。”他认为,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但他始终认为自己贡献微小,为没有出色的建树而惭愧。1948年3月28日夜晚,谢觉哉写下这样的诗句:“要将涓滴献,助彼海天波。”表示要把个人微薄的力量贡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这些诗文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勤勤恳恳、不断学习、不断奉献的革命风范。

【作者刘建军,系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