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理论探索>>


赵妍:《道德经》中的“德”

2022-05-05 10:05:41   作者:赵妍 来源:河北党校报

老子《道德经》作于春秋时期,全书仅五千言,却已流传两千多年,其中蕴藏着道家、中国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道德经》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道与德,构成老子哲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也成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重要支点。本篇浅析《道德经》中的“德”。

“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是中心概念,也是最高范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生万物”,这个“道”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但却是万物的创造者。“道”是无为的,但是它无不为。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遵循规律的有所为,因势利导、不强迫。“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之道,万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不过分地人为地去干扰,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提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对此,王弼注:“惟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意为拥有大德的人,不会过多地作为。“空”指虚空,无为。在《老子》第十六章,王弼注:“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可见此时的“德”与虚无的“道”息息相关,哲学色彩浓厚。《老子》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若说“道”生长万物,“德”便是育养万物,并且是顺其自然之性,此处的“德”是“道”的具体体现。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抽象的,那么“德”,则体现在万事万物中,具有形而下的丰富性。

“德”在某种程度上,通用为“得”,意为得到、所得。“德”,通“得”,在这一点上,《道德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共识。《韩非子·解老》中认为“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即“得”是“德”的外在表现。《管子》中同样将“德”解释为“得”,如《管子·心术》中写道:“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认为“德”通“得”,有得到之意。朱熹的《论语集注》同样有此意:“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德”意为所得,将其道得在心中而不丢失。《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关于“德”,王弼注:“得,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于得’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对此,王弼注:“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意为上德是不自认为有“德”,下德自认为有“德”,反而失去了“德”。上德是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是刻意为之而有以为。

作为良好品德、美德的“德”,小到个人修养,大到治国理政,与儒家谈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在《道德经》中体现为一种处世智慧。如在《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不争之德。”意为善于统帅者不侵犯人,善于战斗者不易恼怒,善于战胜敌人者,不与人敌对,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谦卑。《道德经》崇尚不争之德,但不争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争之争。意为做人或做事,重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强者。如《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字里行间中虽无“德”字,却在说圣人将一切做好后,功成身退。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不敢为天下先”便是不争之德,凡事懂得谦让,方能长久。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王弼注为“顺天之利,不相伤也”,意为圣人的处世方式,去为而不去争功。第八章中以水作比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水善利万物而处于卑下之位,因而接近于“道”。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国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意为将德修炼到个人身上,德表现为朴实;修炼到家庭中,德表现为富余;修炼到乡里,德表现为和睦久远;修炼到国家,德表现为丰饶;修炼到整个天下,德表现为普遍的和谐。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徹”,意为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无德之人专注视人之行迹,以察他人之过错。

如上所见,《道德经》中的“德”具体所指有所不同,或为与“道”息息相关的“德”,是“道”的具体所在,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或通用“得”,意为得到、所得之意;或为美德、良好品德,与儒家谈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关于遵道而行不妄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不乱为,顺应态势积极而为,以及关于修身及治国理政的诸多品德要求,对于今天领导干部修政德具有启发意义:党员领导干部,以德为先,为政以德,因势利导,积极作为,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更要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以百姓之心为心,方能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