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红色文物讲故事|从无人区走向新家园

2021-08-06 09:56:41   作者:韩莉 来源:河北新闻网

它,偏安于河北博物院文物库房展柜一隅,一张薄纸,毫不起眼,却又重若千钧。它,见证着战火烽烟里的军民鱼水深情,记载着普通百姓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伟大、付出和牺牲。

赠给热河省兴隆县无人区代表霍司氏同志的奖状。

它属于一级文物,长35.8厘米、宽24厘米。右侧为“赠给热河省兴隆县无人区代表霍司氏同志”。中部用毛笔自右至左竖行书写“把我们对敌斗争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贯彻到生产中去,领导无人区的广大人民实行生产致富建设新家园”。左侧落款为“中国共产党热河省执行委员会、热河省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热河省军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日”。

这张奖状的主人是兴隆县半壁山公社米子地大队槐木林小队霍大娘,这当是她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宝贝吧。霍大娘,原名司桂林,丈夫姓霍,所以称为霍司氏。奖状颁发于1949年3月,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奖状是热河省政府用以表彰霍大娘带领大家生产致富建设新家园的,但奖状中提及的“无人区”“对敌斗争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却是对那段艰辛抗战岁月的真实反映。

兴隆县在当时属于热河省。热河是中国旧行政区划名称,省会设在承德,管辖区域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一带。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省,把它纳入伪满洲国进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我根据地多次大“扫荡”,“无人区”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热河省是日寇制造无人区的重点地区,而兴隆县是重点中的重点。不少百姓为了躲避日军,生活在深山中。1944年日军对霍大娘所在的半壁山进行大扫荡,多少同胞惨遭奴役、关押、杀害。面对日寇的疯狂,八路军和游击队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不屈不挠地在广大无人区坚持斗争。艰难的环境,吓不倒信仰坚定的人;残酷的暴行,更密切了人民群众与八路军牢不可破的鱼水关系。军民一心,同仇敌忾。

两个铁水桶,一个葫芦瓢,两只破碗……在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 英雄河北”展厅的一组展柜前,博物院陈列研究部的蒋飞飞端详着这几件看似普通的展品说:“可别小瞧它们,这是霍大娘给八路军送水送饭的铁水桶、葫芦水瓢,那是兴隆县无人区对敌斗争时张振常自制使用的木碗。这些文物正是军民一心、不屈不挠对敌斗争岁月的见证。张振常当时任游击队小组长,他的父母、妻儿等7人,在集家并村中被日军用刺刀挑死,存活下来的三兄弟在无人区坚持同日寇斗争,锅被摔成两半就用一半做饭,瓷碗被摔碎就自制木碗吃饭。在游击作战中,三兄弟曾用自制地雷炸毁了敌人的汽车。1943年兴隆县无人区的张翠屏,冒着即将分娩的危险,翻山越岭,亲自带路,帮助司令员李运昌等296名八路军突破敌人包围圈,最终在冰天雪地中产下了孩子……”

熬过最艰难的岁月,盼来了胜利的曙光。1945年八路军对日军发动反攻,无人区人民重新获得了自由。时光再次回到1949年3月,这一天,天气晴朗,霍大娘光荣地站在领奖台上,台下是欢庆热闹的人群。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阴霾都已散去,一种崭新的生活即将到来。霍大娘高高举起奖状,她知道,自己所获得的这份荣耀,以及这铭刻着时光的印痕将长久地留在后人心中。 (河北日报记者 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