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循着家书访家乡|​孔繁蕤烈士狱中书:“如果不死的话,要好好地为大众的利益去干一番”

2021-05-21 10:09:29   作者:高原雪 来源:河北新闻网

孔繁蕤烈士狱中书——

“如果不死的话,要好好地为大众的利益去干一番”

“大哥、二哥:一生之痛莫大于此,不幸之大尚找不出。关山远隔,不孝子难返原籍奔丧……不是遭此时代,儿子会驾父亲出外一游,赏观外省风光……”

破损的纸页,模糊的字迹,寥寥数百字,写不尽思念、不舍与亏欠。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纪念馆,孔繁蕤烈士在家书中对亡父的告白,让记者红了眼眶。

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展示的孔繁蕤的家书。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从19岁参军抗日,到28岁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潜伏,直至30岁壮烈牺牲,孔繁蕤短暂的一生“隐秘”却伟大。

国民党空军在北平部队番号、驻地、飞机数、种类、航空人员素质报告,国民党在各地秘密电台的负责人、波长、呼号一览表,国民党进攻张家口的详细计划,保定绥靖公署进攻平津保三角地带军事计划……纪念馆一面墙上,记满了孔繁蕤和同伴们的累累功勋。

讲解员告诉记者:“当年孔繁蕤所在的北平情报小组提供的情报准确、及时、量大、机密性高,多次受到党中央的表扬。”

四月的雨花台,苍松似海,翠竹成林,洁白的和平鸽不时盘旋飞过。

伫立在孔繁蕤烈士的墓碑前,记者思绪万千: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不见枪林弹雨却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作出选择?

带着心中的问号,4月11日,记者驱车来到孔繁蕤的故乡——沙河市桥东办事处田村。

孔繁蕤故居坐落在村子正中央,记者赶到时,孔繁蕤的长孙孔令国正在老屋小心翼翼地整理旧物。

“爷爷性子很倔,他认准的事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64岁的孔令国从小听着奶奶的“碎碎念”长大,在他心里,爷爷早已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孔繁蕤烈士家乡河北省沙河市。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1937年,爷爷不顾家人的反对,偷偷报考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决心为抗击日寇抛头颅、洒热血。这一走,就再没回过家。”孔令国的声音微微颤抖,“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人,惦念着家乡。”

毕业后,孔繁蕤随国民党部队在广西等地参加战斗。每到一地,他都会写一封家书。“蕤精神身体亦痛快超常”“一切都安适无恙,请大人千万不要挂念”……读起一句句淳朴的话语,记者仿佛看到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倔强少年正在昏黄的夜灯下,诉说着对家人的思念。

“爷爷参军的初衷是为了救国救民,当目睹了国民党上层官员贪污腐败的现状后,他深感失望和愤恨。”孔令国说,“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下,他秘密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情报工作者。”

孔繁蕤所在的第十一战区长官部二处是国民党军统情报机关。在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孔繁蕤通过秘密电台,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联络部提供了作战计划、战斗序列、兵力部署等大量极为机密的战略情报。

刀尖上的舞者,永远面对着的是生与死的刹那。1947年,中共北方王石坚情报系统被敌破坏,导致44名地下情报人员被捕入狱,牵连被捕123人,孔繁蕤也在其中。

孔令国从随身的背包里掏出一本泛黄的旧书《在蒋牢中》,他将写有爷爷的片段,小心折上了角——

狱友余心清问:“你不知道第二处与军统的关系吗?”孔繁蕤答道:“知道的,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是这样牺牲定了!”

“你看,他还是这么倔!”在孔令国的动情讲述中,一个坚韧不屈的“硬汉”形象愈加清晰。

阴冷而潮湿的囚室,空气中夹杂着霉味、臭味、血腥味。

老虎凳、辣椒水……面对特务的威逼审讯和严刑拷打,孔繁蕤对其他地下工作者的信息不吐半字。经历了一系列酷刑,他的肺病越发严重了,不停地咳嗽。他的背弯曲了,眼珠深陷,面色惨白。

饱受凌辱的牢狱生活非但没有将他击垮,反倒让他过成了云淡风轻:“生活单调极了,每日只好以读书消磨岁月……”

“爷爷曾在狱中给老乡写信,希望帮助代买英文字典和英语课本。在他的带动下,牢房里也读声朗朗。”孔令国说。

在狱中,孔繁蕤曾与狱友相互勉励:“如果不死的话,要好好地为大众的利益去干一番。”

然而,1948年10月的几声枪响,让这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

孔繁蕤肖像照。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高挑的鼻子,消瘦的面庞,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老照片中的这个“年轻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平整碧绿的菜畦、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绿树成行的工业园区,走在田村宽敞的柏油路上,一幅美丽富饶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中午时分,记者在村口遇到了陪母亲回家探亲的姚旭恒。

作为地地道道的田村人,90后小伙姚旭恒对田村有着特殊的感情。2018年,他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毕业后,就回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在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为啥还要回来?”面对记者的好奇心,姚旭恒笑着说:“我们每一次离家,不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吗?”

姚旭恒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公司生产的艺术镜、穿衣镜、LED智能镜等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同时吸纳了近百名村民就业。

田村党支部书记陈瑞英介绍:“这些年,田村人凭借吃苦耐劳的劲头,打拼出了几个大型民营企业,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40万元,人均收入13000元。”

漫步在沙河市人民公园,记者看到了孔繁蕤的浮雕像。画像中,他目光坚毅,静静地凝望着日新月异的家乡。(河北日报记者高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