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循着家书访家乡|史钦琛烈士牺牲前致信母亲:“终身献于革命事业”

2021-05-14 09:56:14   作者:尹翠莉 来源:河北新闻网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贾晓煊

史钦琛烈士牺牲前致信母亲——

“终身献于革命事业”

“亲爱的母亲:儿为无产阶级及中华民族的解放,终身献于革命事业,家中事务难能分身照顾,一切负托家兄照看,玉风、玉根请多加教育,培养成人,供(贡)献社会……母亲要多加保养,强健身体,一切事情应负(付)与年轻者来管理,不可操劳过度,损害健康,对邻居要和睦,对劳动者应各方从宽,以济贫困……”

这是史钦琛烈士1940年写的一封家书。最近,临漳县亦北村村民史光兰将它制成视频,发到网上,引来了众多网友点赞留言。

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时隔81年依然震撼人心?

带着疑问,4月19日,记者几经辗转,来到位于邯郸市联纺路一个安静的小区,见到了史钦琛烈士的儿子史光东。

见记者来访,86岁的史光东走进书房,抱出了一个玻璃相框和文件袋。

“这是我父亲!”史光东摩挲着相框。

阳光透过窗洒在相框中那位年轻人身上,他一身戎装,表情从容,黑框眼镜后的眼睛坚定地凝视前方。

史钦琛烈士肖像照。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当时跟照片一起寄回家的还有这封信。信里提到的‘玉根’是我,‘序书’是父亲原来的名字。”记忆的闸门打开,老人绵延80余年的思念像流水一般倾泻。

史光东说,当时家境富足,父亲聪明好学,从村内私塾一直读到北平辅仁大学。“家里有很多父亲的课本,我连信一起捐赠给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56年父亲的墓从山东迁到了那里……”

当日,记者赶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看到了那封家书——土黄色一片小纸,磨损的边角显示它不知被翻看了多少遍,而清晰的字迹又能让人读出它的主人是怎样小心翼翼地珍藏。

信中,史钦琛表明革命决心后,对家事做了细致安排——他委托兄长照顾家中事务,希望将一双儿女培育成人、贡献社会;劝告妻子耐心学习,将来为社会工作;嘱咐母亲保养身体,扶贫济困。

百余字,字字溢满了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和对民众的关怀悲悯。

一个富家少年为何选择“为无产阶级”奋斗?

“受先进思想影响,父亲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说到激动处,史光东挥舞着胳膊,记者眼前浮现出了身材瘦高的史钦琛在游行队伍中高喊口号的场景。

由于宣传革命思想,1936年1月31日,史钦琛被反动当局抓捕。

“父亲被捕后家人非常着急,让我伯伯到北京找人疏通营救。”史光东说,“伯伯看到被打得遍体鳞伤的父亲,哭着劝他回家,他死活不同意。”

是什么支撑他全身投入革命,即使身陷囹圄也要坚持到底?

史钦琛参加革命后写给母亲的信。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父亲说,‘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么能看着国土沦陷、人民受到欺侮而不顾?不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我决不回家。’”

在党组织和家人的努力下,历经8个月牢狱之灾的史钦琛被救。“七七事变”后他遵照党的指示走向抗日前线。

4月20日,从邯郸市一路向南行走130公里,记者来到了史钦琛战斗过的地方——山东莘县耿楼村。

“1940年6月,日伪军对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6月25日,时任129师新8旅22团政治委员的史钦琛率部队到达耿楼,遭到日军三面包围,他身中数弹,英勇殉国。”小雨淅沥,在耿楼战斗纪念馆,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潘怀省指向最初安葬史钦琛的空地说。

纪念馆内,记者见到了93岁的村民李凤川,时光流转,可老人对当年的战斗记忆犹新:“被包围后,史政委安排人员转移,很多人劝他走,他不走……”

眼前是弥漫的硝烟,心底有挂念的亲人。

“残酷的斗争让父亲意识到随时有危险,于是他在作战间歇给家里写了封信,信寄回来没多久,父亲就牺牲了。”史光东回忆,就在父亲牺牲的前两天,母亲还为他缝制布鞋,等着他归来。

“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精神支柱。”史光东说,母亲从25岁守寡,一守70年,而他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就是为了践行父亲信中“培养成人,贡献社会”的期待。

史钦琛家乡——邯郸市亦北村。 河北日报记者 张 昊摄

记者从山东回来,专程来到史钦琛的家乡临漳县亦北村。入村便是笔直平坦的水泥路,超市、餐馆、理发店等铺面百八十米就有一个。

“这原来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湿脚。依托政府对革命老区发展政策,这几年村里重修了路,硬化了路肩。”亦北村党支部委员史纪英说。

得知记者探访史家老宅,几名村民热情地指路。“抗战时期,史钦琛家变卖家产支援部队,还常常接济乡亲,现在我们日子好了,不能忘了人家。”

因常年无人居住,老宅已经破损,在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新民居面前,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惊心动魄的往事。

“史钦琛烈士牺牲时只有27岁,还没我大。”90后亦北村包村干部、临漳镇党建办主任张冀杰说,他的家书一次次在朋友圈刷屏,大家都为村里有这样一位烈士感到光荣。

“什么是对英烈精神的传承?我觉得就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张冀杰说,今年村里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修建了广场、停车场,下步还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家书与战场、他乡与故土,一路追寻,置身历史深处,记者仿佛看到史钦琛挥笔写信的瞬间。家与国之间,一位共产党人“终身献于革命事业”的抉择照亮了黑暗的夜空,让我辈拥有了辽阔耀眼的光明。

驱车驶离亦北村,风乍起,田野里麦浪翻滚,又是一个丰收年。 (河北日报记者 尹翠莉)